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全球范围内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已经高达10-30%,并且有逐年升高趋势。过敏性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类疾病之一,是当前全球性的重大卫生问题。2024年7月8日是第20个世界过敏性疾病日,今年世界过敏日的主题是 “克服障碍,防治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患病率具有年龄特异性,婴幼儿患病率更高。很多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出现食物耐受,但仍有一部分处于持续过敏状态,持续过敏更易发生在那些对花生、坚果、鱼和贝类过敏的病患。
图片来源:网络
01 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是指患者在暴露于某一食物之后,通过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导致机体产生不良反应的现象。
1、食物过敏的定义
(1)食物:是指能被食用并经消化吸收后为机体提供能量、营养支持、维持生命及促进生长的物质。
(2)食物过敏原:确切应为食物致敏蛋白组分,是指食物中能够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的成分,一般为蛋白质或糖蛋白,可分为主要致敏蛋白组分与次要致敏蛋白组分,大多数过敏患儿对主要蛋白组分敏感。
(3)食物过敏:暴露于某种特定食物时出现的由特异免疫反应引起的不良健康影响,也可定义为由食物引起的对人体有害的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在接触某种特定的食物时可重复发生。食物过敏可由IgE、非IgE和混合机制介导产生。
(4)食物耐受:指进食包含食物蛋白的无害抗原后,机体对该抗原无局部和全身免疫反应。
(5)食物不耐受:指对摄入的食物或食物添加剂的异常生理反应,属于非免疫反应所致,包括代谢性、毒性、药理学和不明机制,常与食物过敏混淆。
2、食物过敏的分类
(1)IgE介导的食物过敏
食物暴露后快速出现反应,常引起急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接触性荨麻疹、严重过敏反应、食物依赖运动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food-dependent,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花粉食物过敏综合征(pollen-food allergy syndrome)、过敏性鼻结膜炎、哮喘、速发性胃肠道过敏等。发病机制明确,为Ⅰ型变态反应。
图片来源: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 37 (08): 572-583.
(2)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
一般进食后出现反应相对晚,多为胃肠道症状。常见的有食物蛋白诱发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food protein-induced enterocolitis syndrome,FPIES)、食物蛋白诱发的过敏性直肠炎(food protein-induced allergic proctocolitis,FPIP)等。发病机制不完全明确,非Ⅰ型变态反应。
图来源: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 37 (08): 572-583.
(3)混合介导的食物过敏
兼有以上2种类型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常见有特应性皮炎、嗜酸细胞性食管炎、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等。
图来源: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 37 (08): 572-583.
02 循证指南
食物过敏的正确诊断显得十分重要的,可以指导合理避食,确保饮食安全。因此清晰的诊断流程必不可少,能够指导不同级别医师做出食物过敏的正确诊断,同时也避免病患因盲目避食造成营养障碍的风险。
图来源:中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
此外,鉴于食物不耐受时常与食物过敏混淆,食物不耐受相关检测也必不可少。
03 华测食物不耐受14项检测
产品简介
食物引起的异常反应,包括玉米、大米、牛奶、蛋清/蛋黄、小麦、大豆、西红柿、牛肉、鸡肉、猪肉、蟹、虾、鳕鱼、蘑菇等14项。该项组合主要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方式,抽取血液进行,显示出受检者是对哪一种食物不耐受。
适用人群
① 出现不适症状,需排查是否食物不耐受的患者;
② 未查明原因,需排查哪种食物不耐受的患者;
③关注健康的人群等;
样本要求
血液:指尖全血,50uL;血清,0.5mL
参考文献
[1] 中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