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超运营中,食品供应商的质量问题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出现,不仅危及消费者健康,更会对商超声誉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因此,当食品供应商暴露出质量问题时,及时、有效的驻场整改至关重要。面对突发的供应商质量问题,如何高效驻场整改,避免“断供”又防“爆雷”?本文提供一套经过实战验证的全流程操作指南。
什么时候需要你去驻场?
- 显性逻辑——看食品安全风险的等级
1.轻微问题:不影响食品质量,对消费者食用安全没有威胁。先远程提要求,暂无驻场的必要。
【举例】食品标签瑕疵
2.一般问题:虽未直接影响食品质量,但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规标准,需供应商限期整改。这种情况,可以先远程沟通整改,通过第三方现场验证或委托第三方对整改后的产品进行抽检即可验证整改结果。如整改不到位,视严重情况提高问题的级别,必要时驻场解决。
【举例】食品标签信息不完整,缺少生产日期、保质期标注不清晰等,虽未直接影响食品质量,但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规标准,需供应商限期整改,重新印制合规标签。
3.严重问题:威胁消费者健康。这类问题一旦出现,必须立即启动紧急整改程序,甚至暂停该供应商产品的销售。
【举例】涉及食品变质、检出有害物质、致病菌超标等。
其实还有一种,当出现食品欺诈问题,严重威胁到消费者健康时(比如往食品中加工业涂料),是不是也应该驻场?
这个时候你需要考虑的不是什么时候去驻场,而是应该赶紧打开你的合同,看看违约条款赔付的内容,赶紧解约索赔吧!
- 隐藏逻辑——看对“我”的影响
商超在供应商出现特定问题时启动驻场整改,这背后有4层逻辑。
1.远程管控已失效
远程管控不起作用的最典型的表现:多次出现同样的问题。
【案例】某超市发现供应商的泡椒凤爪连续3批菌落超标,电话沟通后对方承诺整改,但第4批送检仍不合格。
2.风险具有蔓延性特征
什么叫蔓延性特征?举个例子,某些问题会像病毒一样扩散,当你发现一批次产品出问题的时候,发现是系统问题,这个时候有可能其他批次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晚一天拦截就可能引发客诉潮。
【案例】1批次问题品追溯到供应商发现是因为工艺/次级供应商被擅自改动,有大量的问题品已流入多个门店。
3.供应商给的解释明显不合理
经验丰富的质量管理人员都知道,质量问题的表面理由常有谎言,避重就轻,真相只能在现场挖掘。比如,供应商解释人员操作失误,背后的真实原因可能是设备问题;供应商解释为了保证产量进行了次级供应商更换,背后的真实原因可能是利益问题。
4.成本敏感型供应商面临整改
供应商常因成本抗整改,此时,驻场和面对面比远程沟通更有效。
【案例】某韭菜供应商供应的韭菜被抽检发现农残超标,商超要求建立种植户用药台账。供应商向商超反映种植户不配合。商超派相关人员现场主导土壤抽检,倒逼供应商管控源头。
我已经到供应商现场了,接下来我要干嘛?
第一步,诊断。查5个核心:人机料法环测。
第二步,锁定关键控制点。问题归因,找出关键控制点,推演整改措施。
第三步,定整改计划和验收标准。明确目标、时间要求、责任方。可以根据问题的紧急重要程度的不同制定阶段目标,分段完成;也可以将复杂的整改步骤拆解,更有助于整改任务的完成。
第四步,驻场整改执行。到这里才真正开始整改动作。除了对人机料法环测进行监督,还要注意主动收集质量数据,定期对数据进行分析。比如,发现质控图数据异常波动,要及时与供应商沟通,立刻纠正。
第五步,整改效果验收。除了现场审核和检查,尤其要注意还要对产品进行抽检。从整改后的产品中随机抽样品,委托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进检测,科学验证产品质量是否符合验收标准。
验收时感觉整改“差不多了”,但是又没严格到位,纠结要不要放过?
继续看,还没完呢!
你还要需要:后续跟踪与持续改进
1.定期回访与监督:根据风险的特征设定好回访频率和回访的内容并严格执行;
2.必要时改善供应商质量激励机制:你一定有供应商机理机制,但这里是希望你加入“落后改进”的内容,知错善改是一种美德,应当鼓励和发扬。
驻场整改不是终点,而是质量提升的起点。
针对供应商整改需要,华测通过多级验证服务确保长效合规:
- 即时验证:整改后72小时内连续抽检(覆盖原料、半成品、成品);
- 中期验证:定制化飞行检,重点核查整改结果,排查新增风险;
- 长期验证:将供应商纳入多级管理评估体系,整改达标后逐步降级(高→中→低风险),持续观察无复发问题,方可降级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