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资讯
一、杭州通报自来水异味调查:对7名领导干部严肃问责
近日,针对杭州市余杭区部分小区发生的供水异常情况,杭州市联合调查组于23日发布通报。通报指出,余杭区部分小区供水异常暴露出当地在公共饮用水安全、突发事件防范应对等方面存在问题和短板。杭州市纪委市监委成立调查组,依规依纪依法对余杭区分管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务工作的区委常委、副区长等7名领导干部严肃问责。
联合调查组结合各项水质检测结果、环境监测数据及水文水利数据,展开全面调查。经查,水样中检测出的硫醚类物质是一种有机硫化物,在水中较低浓度即可产生蒜味、沼泽味、腐臭味等异味。7月初以来,因持续高温晴热,东苕溪仁和水厂取水口上游及周边一些水体藻类快速繁殖。随着前期降雨汇流,部分藻类及其降解产物(含硫醚类异嗅物质)汇集到仁和水厂取水口附近,并于7月16日凌晨进入取水口。综合分析,此次供水嗅味异常是气候、环境、水动力条件等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的。
关于市民关心的自来水“发黄”“发浑”问题,调查分析显示,目前供水管道主要为铁质管道。事件发生后,余杭制水有限公司、余杭水务控股集团下属供排水公司先后采取水源切换、供水调度和水管冲洗等措施,引发供水水流方向变化、水流速度突变,冲刷管壁导致锈层脱落,产生“黄水”或“浑水”,部分进入供水水箱或用户家中,一般放水一段时间后可恢复正常。目前,余杭区已完成受影响的2个街道49个村(社区)支管及二次供水水箱的清洗工作。
7月17日,杭州市疾控中心对仁和水厂切换水源后的出厂水进行水质全分析检测和硫醚类物质检测,结果显示硫醚类物质未检出,全分析检测的指标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要求,其中:总大肠菌群未检出,大肠埃希氏菌未检出,菌落总数1CFU/mL(标准值≤100CFU/mL),浑浊度<0.5NTU(标准值≤1NTU),无异臭、无异味,游离氯0.56mg/L(标准值出厂水0.3-2mg/L)。
二、青岛国际啤酒节:西海岸新区市场监管局规范啤酒销售行为
1.严查突出问题:聚焦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美食街区、网红打卡地等啤酒消费集中区域,以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为核心,开展啤酒销售领域检查。重点排查经营者资质不全、啤酒来源不明、标签标识不规范、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商标侵权混淆商品来源、以次充好损害消费者权益等突出问题。累计检查啤酒销售商户215家,发现并现场整改问题42处,主要包括未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商品价签标注不清、虚假宣传等。
2.指导规范经营:组织召开全区啤酒经营者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宣传普及《啤酒消费市场典型问题示例》《啤酒经营者合规指导事项清单》,号召啤酒经营者共同维护“啤酒之城”城市品牌,合法合规诚信经营,提升啤酒消费市场服务质量。在日常检查中,通过“边检查边指导”的方式,向经营业户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从进货查验、储存条件、广告宣传、明码标价等环节明确规范标准,帮助经营者提升合规经营能力。
三、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全面开展夏季餐饮食品安全“护航行动”
今年7月,湖北启动夏季餐饮食品安全“护航行动”,聚焦夏季人气旺盛的餐饮消费,开展“夜市”“网络餐饮”“旅游餐饮”“三大护航行动”。截至7月24日,湖北省市场监管部门已检查餐饮服务经营主体5293家,发现并整改问题1750个,发布工作提示126份。
在具体措施上,全省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推行后厨直播等阳光厨房建设,创新性聘请外卖骑手担任食品安全监督员,与主要外卖平台签订保障协议。监管方式采取“错时监管+定点值守”的弹性巡查机制,实施三级联动执法,同时配套开展监督抽检和食用农产品快检等技术手段。针对夏季餐饮特点,重点加强对卤制品、凉菜等高风险食品的全链条监管,建立外摆摊点动态管理台账,强化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行动中发现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规范性问题,包括卫生条件不达标、台账记录缺失、食品储存不规范等;二是食品安全隐患,突出表现为夏季食源性致病菌风险、米酵菌酸中毒隐患及肉制品质量问题;三是监管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夜市摊贩流动性大、网络餐饮隐蔽性强以及旅游区餐饮季节性波动明显等方面。为配合监管工作,全省同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包括发放宣传材料、发布风险提示等。
法规发布
一、北京市修订食品经营许可审查细则
1.拓展免于现场核查的范围:新规明确,对于食品销售(散装熟食除外)、食品经营管理类经营项目以及餐饮服务经营者从事的食品销售类经营项目,均无需现场核查。这一调整将大幅缩短许可办理时间,提升审批效率,为企业节省时间成本。
2.缩减负面清单范围:修订后,原细则中针对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工地食堂、养老机构食堂的部分限制性规定被取消,进一步放宽了特定业态的经营限制,为相关食品经营主体提供更灵活的发展空间。
3.取消场所面积限制:此次修订全面取消关于餐饮服务经营场所面积、中央厨房食品处理区面积、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品处理区面积的限制,同时不再对专间面积作出要求。食品经营者可根据实际需要,在满足食品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布局设置,有效降低经营场地投入成本。
4.简化简单制售现场核查要求:针对简单制售和自制饮品制售,新规允许根据操作流程,适当简化设备设施、专门区域等审查内容。这一调整更贴合小微企业和新兴餐饮业态的经营特点,有利于经营者灵活高效运营。
5.优化散装食品审查:对于食品销售经营者对散装熟食进行分切、分装等简单处理的情况,只需设立专用操作区即可。此举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上,降低了散装食品经营的准入门槛和经营成本,为相关经营者提供便利。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此次细则修订旨在统筹兼顾发展与安全,通过宽严相济的准入条件、规范高效的审批流程,进一步激发食品经营行业的创新活力。同时,在日常监管中积极运用“扫码检查+非现场检查”的创新监管方式,强化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推动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国务院食安办关于加强暑期、汛期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
我国部分地区接连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在高温、高湿条件下,食品安全风险增加。国务院要求各地食(药)安办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强暑期、汛期食品安全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1.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严格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全面排查场所环境、设施设备、原料采购、加工制作、贮存管理、人员健康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做好食品原料清理、环境清洁、设备检修、用具消毒等工作,确保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污染,严防腐败变质、污秽不洁的食品、食品原料、半成品流入市场,及时处置污染、变质食品。
2.加大日常监管力度:针对米面油、肉蛋奶、调味品等消费量大的食品,婴幼儿、老人等重点人群食品,以及向灾区集中调拨、捐赠、销售和灾区企业生产销售的食品,视情况加大监督抽检力度。一经发现不合格食品,一律依法下架、召回,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加强饮用水水质和食源性疾病监测,防范食源性疾病风险。
3.严肃查办违法案件:对通过日常监督检查、12315平台、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等途径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线索,及时开展情况核查。应当立案调查的,及时立案查处并依法依规处置。严厉打击在受灾地区和农村、城中村等重点地区生产经营假冒伪劣、过期变质、受污水浸泡的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4.加强舆情应对处置:及时发布暑期、汛期食品安全消费提示,引导人民群众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不饮用不洁净的水、不购买来源不明的食材、不食用未烧熟煮透的食物,防范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加强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稳妥发布工作信息,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回应社会关切,防范化解食品安全舆情风险。
5.强化应急值班值守:加强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强化跨部门沟通协作,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应急预案要求,抓实抓细各项工作措施。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干部带班制度,认真落实重要信息直报快报要求,重大情况第一时间报告。
行业动态
一、天然本色·红宝石巧克力实现清洁配方
红宝石巧克力由世界领先的巧克力制造商百乐嘉利宝首创,于2017年首次亮相,以天然的粉红色和清新莓果风味迅速成为全球甜品界新宠。该产品最大亮点是不含任何色素或水果调味剂,兼具可可香醇和浆果酸甜,呈现出新鲜浆果的果香和甘美柔滑的口感,其独特风味完全来源于可可豆,不添加任何人工色素或调味剂。
红宝石巧克力以天然呈现的粉红色泽与独特果香口味,契合“清洁标签”市场趋势。它不添加人工色素和调味剂,完全依靠红宝石可可豆本身天然生成的色彩与风味,助力品牌实现“天然颜色”“无添加”与“清洁标签”目标。
在食品健康与透明度需求日益升级的今天,华测检测基于欧盟先进理念与本土化标准推出“清洁标签”认证。通过三星至五星级科学分级,对产品原料、加工链及成品实施全链路评估,目前该项目已成功赋能乳制品、豆制品、炒货坚果制品等多个领域头部企业,推动行业向“少添加、简配方、高透明”转型,为消费者构建可信赖的健康选择体系。
二、可可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多家巧克力巨头宣布涨价
受气候变化影响,全球可可主产区加纳和科特迪瓦近年来持续歉收,造成全球可可期货价格过去两年连续大涨。目前可可价格虽较峰值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直接影响巧克力生产成本,近期美国多个巧克力主流品牌宣布提价。可可是巧克力重要原料,但其供应链较为脆弱。可可种植后需5年成长期才能结果,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来自科特迪瓦和加纳两国。自2023/24年度开始,可可爆发供需矛盾,全球可可豆需求意外旺盛,但气候变化、虫害疾病爆发以及长期投资不足等问题困扰着可可豆主产国。
在巧克力竞争激烈、消费情绪谨慎的当下,企业难以将高企成本直接转嫁给下游,否则可能导致消费者转向更便宜的选择,造成品牌份额流失。即便提价,不少品牌的涨幅也十分“克制”,未出现如同可可价格般的疯狂走势。
事实上,除调价外,一众巧克力玩家还通过内部效率提升、强化供应链韧性、产品创新等多种举措应对挑战。
三、2025预制菜百强发布,预计2026市场规模达7490亿元
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注册的预制菜企业已有约8000家,截至目前,全国预制菜相关企业已超7.3万家,预制菜行业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4850亿元,预计2026年有望达到7490亿元。近日,艾媒咨询发布《2025年中国预制菜企业百强榜》,榜单列出预制菜生产领域最具实力的中国百强企业,全国有17个省(市、区)上榜,其中广东以21家企业上榜位居第一,上海以11家位列第二,山东、浙江、湖南均有9家并列第三。
本次榜单共有100个企业上榜,前10名品牌分别是:双汇集团、海底捞、温氏食品、圣农发展、新希望、得利斯、金字火腿、广酒利口福、味知香、国联水产。其中,双汇集团以84.36的评分位居榜首,海底捞(83.35)、温氏食品(83.06)分列第二、第三。乡村宴席、酒店宴席等是增长较为明显的渠道,预制菜能加速渗透进宴席,得益于其降本增效的显著效用,同时冷链物流水平的提升也为预制菜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预制菜博览会为产业“添把火”
7月20日,2025广东(佛山)预制菜产业博览会圆满闭幕,来自全国的预制菜企业和产品登场亮相,展现预制菜产业发展最前沿水平。广东潭洲振威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魁表示,尽管如今线上商务对接已较普及,但对于食品产业而言,面对面交流及实物体验,仍为采购商深入了解产品、理解产业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本届博览会构建产学研三方合作平台,促进展商与采购商深度对接,旨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本次博览会规模宏大,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吸引超200家企业亮相,包括来自24个省市、16个国外城市/地区的30多家预制菜头部企业、60家食品机械设备及百余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集中展示超6000种产品。
近年来,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品牌,打造出众多特色菜品、网红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博览会展期持续三天,来自全国各地(含港澳地区)的观众前来对接洽谈,累计超6万专业观众入场参观。现场多家企业、行业组织达成合作意向,其中重量级采购组团26个,充分体现展会在促进企业合作、推动产业发展方面的显著成效,为预制菜未来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