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食品商超而言,供应商质量是藏在口碑里的隐形地基,但靠无差别质检,不仅攥紧了成本,还可能漏过真正的风险点。其实,只要做好分级管理,完全可以在尽可能节约资源的基础上把质量风险拦在供应链源头。
那么,多维度分级标准怎么建?
看哪些指标?
- 销量/订单量:长期订单量波动小的,合作基础往往更扎实;
- 客诉率、客诉量:综合评判,卖10单被投诉1单,和卖1000单被投诉1单,风险差别非常大;
- 监督抽检:重点看不合格频次,尤其是同一问题反复出的,风险较高;
- 供货量:能否按需求准时供、足量供;
- 其他细节:比如有无HACCP认证、原材料渠道清不清晰,看供应商对质量的态度。
怎么定风险等级?
给每个指标划红线(类似于唯一因素)。比如客诉率、抽检合格率。
再给指标做权重。比如,监督抽检和客诉率直接关系安全和口碑,权重可以各占30%;销量和供货量各占15%;其他细节占10%。
不同风险等级怎么管?
- 高、中风险:盯紧,确保不出错
每季度去工厂审一次,有问题当场让改,直到风险降级;到货验收时加大抽样量,不合格的直接退;货架上加大监督频次;无论是客诉、监管抽查出问题,还是网上有负面消息,当天就要跟进;监管查出问题的,要盯着要结果。
- 低、较低风险:保效率
不用紧盯,但要守住底线。定期验资质、检验报告,按季度抽样检测。
不合格了怎么办?
不管啥等级,店里的不合格品马上下架停售,并让供应商停供整改,改不到位的直接换。
动态调整分级
供应商的情况会变,所以分级需要动态调整:每季度算一次分,看看供应商风险等级变没变;遇上换季(比如生鲜旺季、节日备货),提前针对性测试,看看是否有调整必要。比如,夏天把生鲜供应商的抽检频次提高。
结语
说到底,供应商分级管理并不是为了给供应商挑错,而是把精力集中在高风险的防控上,既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商超自己也能保障品牌形象。